《泰安桥》回家记 2024-06-22

​​《泰安桥》回家记

写在庄弘醒美术馆开幕五周年之际

王屹(庄弘醒美术馆馆长)

 

水彩写生《泰安桥》 22*16cm画于1962年8月
 

 

庄弘醒1962年8月水彩写生画作《泰安桥》于庄弘醒美术馆开幕五周年之际回归到本馆,历经62年,从南浔-淮阴-南京-连云港-南浔-南京-南浔,从画家少年到白头,辗转四方、传递几代人,今天,画作终于落户故乡,成为画家艺术历程的重要见证,也是南浔古镇历史风貌的经典写照。画作的游历,仿佛一段传奇,且听分解。

 

 

PART 01

泰安桥的前世今生

 

南来浔溪市河与东去頔塘故道交汇于南浔古镇中心十字港,素有“明月”“清风”两座古桥南北相对,承载着悠久的小镇历史。清初,南浔发生惨烈的《明史》文字狱案震惊朝野,坊间一提“明”字便噤若寒蝉,“明月桥”由此避讳更名为“泰安桥”,延用三百多年。

 

南望十字港可见清风桥、明月桥(泰安桥)、便民桥
 

泰安桥东堍的街区叫“丝行埭”,明清时南浔丝业发达,这里便成了丝贾贸市,商铺林立、繁华一时。
 

这里还是著名诗人徐迟的老家,他用66个水晶晶描写了故乡如诗如画般的秀美。

 

繁华一时的丝行埭
 

庄弘醒美术馆创办者——巨人集团的发祥地“马铁厂”也在桥下,泰安桥一直以来成为连接两个老厂区的纽带。

 

巨人集团发祥地一一马铁厂始于1951年
 

七十年代初市政改造,泰安桥被拆除,改为水泥平桥;相隔三十年跨入新世纪,古镇初始旅游开发复建了泰安桥,复建的桥较原来的桥体量缩小了,风貌也逊色了些。泰安桥的变迁,在几代人的记忆中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

 

如今复建的泰安桥
 

 


PART 02

隔岸而居的两代人

 

画家庄弘醒的祖屋就在泰安桥东堍百米开外的蛤蚆弄内,他的祖上就是《明史》案的主角——庄氏。出生于1940年的庄弘醒,自幼生活在泰安桥东堍一带,这座古桥留下他数不清的足迹,成为庄弘醒最为深切的童年记忆之一。

 

庄弘醒旧居在蛤蚆弄深处
 

庄弘醒美术馆董事长钱江从小居住在泰安桥西堍董家弄内,与庄老家的蛤蚆弄隔河相对。当然,他出生时,庄弘醒已远走他乡,而钱江父亲钱艺农则在钱江出生前早与庄弘醒结为故乡的莫逆之交,他们之间的情谊埋下伏笔,促成了美术馆的创办。

 

 

美术馆董事长钱江家曾住董份故宅
 

我与钱江早年同拜于泰安桥下德馨弄内的王卫章和百间楼的宓荣卿门下学画,泰安桥也成为我俩往来学画的必经之路。我们的这两位恩师常念道庄弘醒的才华与丰姿,使得我俩未曾与庄老谋面已闻其声望。

 

德馨弄走出诗人徐迟
 

一座泰安桥,将画家、美术馆创办者、美术馆管理者两代人的人生历程串连起来,缔结了庄弘醒美术馆创办的因缘。

 

 

 

PART 03

画作《泰安桥》的诞生

 

庄老今年5月在画作背面作补记,叙述了此画的诞生过程:“1962饥饿年代暑假回故乡南浔,某天借卫章家板凳,坐在白场上画此景,结束已近黄昏,那时渔船极多,重叠的船只上挂着衣服床单。

 

画家回忆道:那年他已经从南师大美术系毕业分配至淮阴一中任美术教师,经济拮据、交通不便,暑假时经水陆两栖几经辗转回到故里,闲暇时分走过泰安桥,来到对岸的白场(俚语:废墟之意),抗战时,对岸连街火灾,留下成片瓦砾空地,他就在河边对着泰安桥画起水彩写生,用的纸是苏州同学给的,颜料是廉价的,当时觉得效果还不错。背书中提及的“卫章”,即庄弘醒故乡的邻居发小和画友——王卫章,饥饿年代从南艺雕塑系肄业返乡,传授绘画于钱江和我等一帮家乡子弟。

 

庄弘醒在画作背面写下对当年的回忆
 

透过泰安桥洞向远望见的是便民桥,当年也是一座精致的石拱桥,七十年代初市政筑路通车时改建为水泥平桥,前两年古镇旅游大开发,在平桥两侧新筑双拱与凉亭,成为一座融古纳新的“立交桥”。

 

泰安桥两岸的枕水人家已经几度沧桑,虽经60年变迁仍不失基本风貌。

 

便民桥的华丽变身
 

画家所处的位置,从当年的白场,后来成为茧站码头,曾经的收茧季节舟船壅塞、人头攒动;再后来茧站消失、市河清静;再后来这里成了旅游码头,几经改造;今天,这里是网红打卡点,游客如织,而庄弘醒美术馆就在咫尺之遥。

 

画家当年写生所处的白场如今的网红打卡点
 

《泰安桥》呈现了画家早期写实基本功以及飘逸灵动的艺术气质。这幅年轻的画作相伴画家近五十个春秋,但在2010年,却因画家从南京江苏教育学院宿舍搬至新居时,与数百张其它手稿一起作为废纸处理,离开了画家。

 

 

 

PART 04

《泰安桥》游历之路

 

记得庄弘醒美术馆开幕不久我正在值守,盛夏酷暑时分来了一位肤色黝黑的汉子,一脸汗水、行色匆匆,他饶有兴致地浏览美术馆陈列作品,言语中对画家生平和艺术成就了如指掌,攀谈间得知这位朱先生来自连云港,曾就读于庄弘醒曾经在淮阴任教的学校,后就读南艺研究生,虽未曾与庄弘醒有过交集,但一直以来是庄老的忠实粉丝。最重要的是他告知我,他竟然珍藏着庄老约500张手稿!

 

我将此信息转达庄老,庄老谦虚的说,那些应是十多年前搬家时处理的手稿,都是些信手涂抹的草图,丢失不足为惜。

 

近五年过去,连云港的朱先生准备将珍藏的庄老手稿在多地校园举办巡回展,并发我一些小图与我共赏,我转发庄老进行交流,庄老一眼望见《泰安桥》旧作,顿有兴奋之情,悔不该当年的弃舍,并向我详细说明此画的来历,希望这幅画作能回归我们美术馆。钱江通过微信看到《泰安桥》画作时,勾起对家乡旧貌的一番感怀,决定收藏这幅岁月悠长却充满年轻气息的旧作。

 

 

《泰安桥》回归故乡
 

 


《泰安桥》就这样第一次回到庄弘醒美术馆。但是,画作就是画作,没有画家签名与年代,将缺失画作收藏的文献价值。于是,《泰安桥》寄往南京庄老家,庄老重睹旧作感慨不已,在画作上郑重签名落款,并在背面写下当年作画情景。我去了趟南京,将《泰安桥》装框后再度带回美术馆,相隔62年,正是庄弘醒美术馆开幕五周年,《泰安桥》回家了。

 

 

 

庄弘醒美术馆开幕五周年之际,所有作品新设自助语音与文字解读功能,标签扫码均可聆听解读、阅览说明,欢迎体验。

上一篇:喜欢 在风起时 将自我放逐

下一篇:没有了